对开蕨(学名:Phyllitis scolopendrium),为铁角蕨科对开蕨属下的一个植物种。是中国新记录植物物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生,其叶形奇特,颇为耐寒,雪中亦绿叶葱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对开蕨仅产于长白山南麓和西侧局部地区,并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濒临灭绝。本种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中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基本信息
对开蕨对开蕨(Phyllitisscolopendrium),是生长在长白山森林中的一种草本植物,由于森林砍伐,生态环境破坏,对开蕨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对开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稀有种。
对开蕨的叶形典雅可爱,有观赏价值,适合于园林引种。对开蕨属多年生草本,有粗而短的地下根茎,叶着生于根茎上,叶柄禾秆色,叶片阔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5厘米,叶柄与叶片中脉被棕色鳞片,叶顶短尖,叶基心形,孢子囊群着生于叶背侧脉,由此可以判断是蕨类植物,植物学家把它归属于铁角蕨科,取名为对开蕨。它的发现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原来铁角蕨科对开蕨属在中国从未见过,它的出现打破了该属在中国分布的新记录,为植物地理区系研究增添了一份有意义的研究材料。
植物形态
2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升。叶近生,叶柄长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杆色,连同叶轴疏被鳞片,鳞片淡棕色,长8-11毫米,宽约1毫米,线状披针形。全缘,叶片长15-45厘米,宽3.5-5厘米,阔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基部略变狭,深心形两侧圆耳状下垂,中肋明显,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与叶柄同色,侧脉不明显,二回二叉,从中肋向两侧平展,顶端有膨大的水囊,不达叶缘。鲜叶稍呈肉质,干后薄纸质,上面绝色,光滑,下面淡黄绿色,疏生淡棕色小鳞片。孢子囊群成对地生于每两组侧肪的相邻小肪的一侧,通常仅分布于叶片中部以上,叶片下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淡棕色,全缘,两端略弯向叶肉,并和相邻的一条靠合,成对地相向开口,形如长梭状;孢子圆肾形,周壁具网状褶皱,表面具小刺状纹饰。
3生长环境
分布在长白山地区,生于山中茂密的林下,要求阴湿而土壤腐植质较多的生长环境。其分布区域气候温凉、潮湿,土壤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年平均温6.2℃,年降水量946毫米,生于山地落叶阔叶林下的腐殖质层中,具有喜阴、喜湿等特点。
4分布情况
对开蕨分布于中国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集安、抚松及桦甸等地。生于海拔700-750米的阔叶林中。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5保护措施
对开蕨中国发现的新记录种,它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中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因此在研究植物地理学、植物区系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对开蕨的产地位于长白山的西献侧,海拔较低,没有划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之中,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资源考察,摸清现存数量,对主要产地,应严加保护,禁止采折。可栽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应积极推广园艺栽培,扩大观赏价值。
6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对本种的栽培试验,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可参考本属其它种类(如P.scolopemdrium)的孢子繁殖和分生繁殖法进行栽培。
栽培管理,对开蕨耐寒性强,但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管理中应注意保持空气及土壤湿润。生长初期须防止阳光过强,多加荫蔽;休眠期则须放在光线充足处。喜过滤性、间接或反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檀株徒长,显得细瘦衰弱或软垂。
如发现植株的根挤满了花盆,可在春季换盆。重新上盆时,先在盆底放约2cm厚的一层碎砖,以利排水,再铺厚度约2厘米的木炭,以吸收土壤残留的多余盐分与有毒气体等。而后再加一层骨粉,有利于根部生长。将植株放入盆后再填入上述混合配制的培养土,不要装得太满,以便浇水时让水有留存的空间,并慢慢往下渗透。苗期可用0.3%尿素水液喷洒叶面,生长旺季追旋氮磷钾复合肥。对开蕨的叶片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但过多老叶的存在对幼叶的伸展有抑制作用,应适当剪除。
病害极少见,虫害有介壳虫等危害叶片,发现后应及时人工刮除。
繁殖方法
繁殖以分株为主,也可用孢子繁殖。
分株通常在春季进行,简单快速,将母株挖出,用手掰分根状茎另行栽植。置于阴凉环境下养护即可,缺点是容易破坏株形。孢子繁殖较容易,可剪取成熟孢子的叶片,集中起来,均匀地撒在装有消毒土壤的盆内,不要覆土,用白纸和玻璃盖好盆。采用盆底浸水,当水分上升至土表即可。室内保持20~25℃,30天左右就能发芽,并长出细小的线状叶片,再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即可分栽上盆。也可用过筛的腐殖土作培养基质,放在花盆中压实,沸水浇透,充分冷却后将事先配好的孢子悬浊液均匀喷洒,加盖玻片保湿。每日光照12h,光照强度2000~3000Lx,温度15~28℃,一般60~70天,原叶体发育成熟。此时加强喷雾,约15天后即有大量幼孢子体出现,待长出2~3片叶时进行第一次移栽,并逐渐使之适应室外环境。幼苗高15~20cm时可入盆定植。
7研究成果
中国产铁角蕨科的对开蕨(Phyllitisjaponica)配子体发育,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作了详细研究。孢子单裂缝,周壁具褶皱。萌发方式向心型。丝状体2—8细胞,单列。原叶体发育三叉蕨型,具毛状体。雌雄同株为主。精子器较大,颈卵器细长。比较配子体的特征,本文认为中国产的对开蕨与欧洲所产的应为同一种。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蕨类植物具有两个独立生活的植物体世代,但研究工作常着重其孢子体世代,对配子体世代的了解往往被人忽视。Stokey和Momose自三十年代开始曾对蕨类配子体的形态学方面进行了研究,继之Atkinson尤其是Nayar等人系统地研究了同型孢子的真蕨类配子体的比较形态学及其在分类系统上的意义。蕨类配子体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于观察。